《平潭映象》片花精彩震撼 5月在昆明、杭州上演
租用政府(国有企业)所属的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政府(国有企业)原则上应无偿提供屋顶租赁,租期一般为1020年。
他是在宁夏光伏电站发展高峰论坛暨西北五省光伏发展潜力研讨会上作如上表述的。根据规划,今年中国光伏装机目标为17.8GW,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3%。
王勃华介绍,2015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约为7.4万吨,同比增长15.6%;组件产量约为19.6GW,同比增长26.4%。硅片和电池片产量分别为45亿片和18.2GW。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多数企业扭亏为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19日表示,光伏行业上半年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企业出货量呈上升趋势,预计下半年新增装机有望超过10GW它意味着无论有没有政策支持,太阳能光伏将变得越来越便宜,更加可靠,并能够打败传统能源。
花旗银行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的快速下跌,预计太阳能光伏到2030年可与传统矿物燃料竞争。我们的预测是,2013-2020年太阳能光伏每年的安装量需53吉瓦。然而,由于银行业银根收紧,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上市融资困难等因素,光伏行业普遍遇到的融资难问题,纷纷出现了债务危机。
在可再生能源指令的指导下,欧盟各成员国纷纷以本国法律的形式制定各自的支持性政策法规。这一时期企业数量增多、电池产量增加、产业规模初步形成。2012年底,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1GW,相对于2011年27.9GW增长了11%。因此,从长期来看,光伏行业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四、结语目前,全球光伏产业与市场已融为一体,未来将是一个大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诉讼显然有失公正。
二、美欧与中国光伏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影响1、光伏贸易摩擦的原因(1)经济原因。2012年中国多晶硅年产能为15.8x104t,约占全球市场当年总供给量的73.28%;光伏组件产能为37GW,占全球市场当年总供给量的90.81%。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欧洲经济还未摆脱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见,欧美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护才是欧美对华光伏双反的根本原因。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光伏电池生产和组件加工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规模的光伏产品远销海外。据硅业分会的数据,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6.4x104t,产能利用率仅为40.50%;而光伏组件产量为23GW,产能利用率为62.16%。这样严峻的形势势必会加速中国光伏产业的重新整合。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下,光伏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具体来说,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建成投产,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大发展的序幕。
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之后,中国光伏产业已经进入了兼并整合期,应让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发生作用,推动光伏产业的合并重组,从而形成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高效率生产的光伏企业。贸易摩擦带来的沉重打击深刻地揭示出反思光伏产业存在问题的必要性,暴露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
2、贸易摩擦对光伏产业的影响(1)加剧光伏产能过剩。3、长期提升技术,扩大规模缺乏核心技术是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屡遭国外双反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加大对光伏产业链上游环节的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加强对企业研发工作的支持。新兴能源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双反能够对中国崛起起到一定的压制作用。在此过程中,这些企业为了快速释放产能,纷纷大规模借贷融资。企业也应努力改变当前核心技术由国外掌控的局面,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稳定、持续的资金供给是产业做强做大的后盾。
借助于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巨大的需求下快速发展壮大。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是中国光伏产业的进步时期。
在众多光伏企业中真正拥有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只有2%~3%,缺乏创新力的企业只能采取低价销售策略,从而拉低了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中欧、中美贸易量之大,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相互依赖之大,应该容得下双方各自的定位。
2015年,全球和中国的此数值降到1.7和7.7。光伏产业出现的贸易壁垒对各国都不利,合作才能共赢。
贸易摩擦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巨大,只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探索新的产品市场,我国光伏产业才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在价格、利润已经濒临冰点的时候,发生了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无疑是对中国光伏产业最致命的一击。2012年中国光伏制造的产能/安装量比值为10.5,高出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光伏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视。
美国于2011年10月率先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立案调查,于2012年10月双反终判成立,裁定的反倾销税率高达18.32%~249.96%,反补贴税率为14.78%~15.97%。(3)偿债能力差,财务风险高。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光伏产品进出口额为298.5亿美元,由于受贸易摩擦的影响,出口额同比下降了35%。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中国光伏产品大量销往海外,极大地依赖于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
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程及问题1、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光伏产业刚起步,相关研究尚未深入,因此光伏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美欧需要冷静审视自己的战略意图,及时调整行为方式,重回合作与协商的道路上来。
产能过剩、行业增速迅速下滑导致众多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濒临停工停产甚至破产倒闭的危险。2、中期大力扶持,推进整合以双反案为契机,加速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光伏产业整合。2010年和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出口产品占其总产量的比值分别为98%和90%,仅有极少部分应用于国内市场。为了快速从经济危机中恢复,各方都不愿意看到贸易纠纷持续扩散的结果,因此中方应积极与美欧方面谈判,从劳动力和规模经济两方面进行抗辩,证明海外光伏贸易并不存在倾销的事实。
这一时期的特点呈现为技术落后、产量小、应用不足。然而,美欧发动的双反调查导致大量中国光伏企业停工停产,数十万工人失业,若该问题解决不及时或效果不佳,则有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目前光伏产品大多出口海外,国内市场尚未打开,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仅国内市场就足以消化中国光伏企业的产能,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增长。近年来,在大量民间投资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光伏企业,同时逐渐吸收了相当规模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
我国光伏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各国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对象。三、中国光伏产业规避对华贸易摩擦的对策针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对外部市场依赖、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偿债风险高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从短期、中期、长期等三个主体层面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规避对华贸易摩擦的对策,以期被相关主体采纳,达到实现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